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以太坊與Solana共識革新 Alpenglow引領未來公鏈大規模節點時代
以太坊與Solana的發展新動向
以太坊正在開啓供給側改革。在無限花園夢想破滅後,Vitalik開始約束L2/Rollup的發展,並以更積極的姿態專注於L1賽道。以太坊主網的"提速降費"計劃已被提上日程,轉向Risc-V只是開始,未來如何在效率上趕超甚至超越其他公鏈將成爲重點。
與此同時,Solana持續擴大其消費需求場景。Solana的策略是"擴張或消亡",堅定不移地走做大做強L1的道路。除了某知名機構研發的新共識引擎進入部署流程外,在最近的紐約Solana大會上,Anza團隊的Alpenglow共識協議引起了廣泛關注。
有趣的是,以太坊和Alpenglow都以成爲"世界計算機"爲最終目標。
大規模節點時代的安全共識新思路
傳統上,節點數量和分散程度被視爲衡量區塊鏈網路去中心化程度的重要指標。爲避免集中化,安全門檻通常被設定在33%,即任一實體不應控制超過這一比例的節點。
在資本效率的推動下,比特幣挖礦最終走向了礦池集羣,以太坊則成爲了質押服務提供商和中心化交易所的主戰場。然而,這並不意味着這些實體能夠控制網路運行,因爲在"維護網路以獲取激勵/管理費"的模式下,他們缺乏作惡動機。
然而,評估網路健康度時必須考慮其規模。例如,在一個3人小組中,需要2/3的贊同才能有效運行,僅追求1/3的最低安全保障意義不大,因爲剩餘兩人很容易串通,造成低成本高收益的作惡。
相比之下,在擁有10000個節點的大規模網路中,如某數據平台顯示的以太坊當前節點規模,就沒有必要追求2/3的多數票。在激勵模式之外,大部分節點互不相識,主要質押服務提供商之間的共同作惡協調成本也過高。
那麼,如果我們適度降低節點數量和共識比例,是否能實現"提速降費"?
Alpenglow正是基於這種思路。它計劃將安全共識門檻降至20%,同時保持約1500個節點的規模。這不僅可以提高節點確認速度,爲節點賺取更多主網激勵,還可以鼓勵節點規模擴大到約1萬左右。
這種方法是否會產生1+1>2的效果,還是會突破現有安全機制的底線,仍有待觀察。
Alpenglow:魔改傳播機制還是走向新型共識
Alpenglow的理論基礎是,在大規模節點時代,不需要過高的共識數量。由於PoS機制,作惡者需要投入巨額資本才能控制網路。即使只需20%的節點,以當前價格計算,控制以太坊需要200億美元,Solana也需要100億美元。
擁有如此巨額資金,選擇控制區塊鏈網路顯然不是明智之舉,況且還會面臨剩餘80%節點的反擊。除非是國家級行爲,否則幾乎不可能實施。
在具體實踐上,Alpenglow將整個流程大致分爲Rotor、Votor和Repair三個部分。某種程度上,Alpenglow是對某公鏈原有傳播機制的深度改造。
與早期以太坊採用的Gossip協議不同,Alpenglow採用了一種更有序的傳播方式。在每個週期內,將節點分爲Leader、Relay以及普通節點,只有Leader節點可以發送區塊廣播信息。少數Relay節點接收信息後繼續廣播給更多普通節點,形成一個層級分明的傳播樹結構。
在節點確認機制方面,Alpenglow設想首輪節點投票達到80%比例,滿足20%以上的最低限度即可快速通過。如果首輪投票介於60%到80%之間,則開啓第二輪投票,再次超過60%即可最終確認。
Alpenglow的核心思想是減少區塊共識生成過程,而非單純提高硬件性能。如果能將數據塊控制在較小規模(如1500 Bytes左右),並大幅縮短生成時間(測試中最快可達100ms),將大大提高網路效率。
結語
在Layer解決方案發展接近極限後,主流公鏈對繼續擴容有實際需求。只有持續提升主網性能,才能在激烈的公鏈競爭中保持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Alpenglow的應用範圍並不局限於單一公鏈,理論上任何PoS鏈都可以採用這種機制。這反映出當前區塊鏈研究已經觸及技術邊界,急需引入更多計算機科學甚至社會學理念來突破瓶頸。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各大公鏈都在積極探索創新方案,以期在未來的區塊鏈生態中佔據關鍵地位。